作者:卢小涛
作为完整的产品生命周期, EPC+PC产业链包括工程设计、生产供应、施工安装和运营维护四个阶段,涵盖:项目的开发、项目设计、采购加工、现场施工、吊装装配及装饰装修等重要流程环节。
图:EPC+PC产业链流程简图
与传统的设计流程相比,住宅产业化工程设计环节更复杂、更精确、更综合,该环节整体包括:技术策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构件加工图设计及装修设计等。
图:产业化项目设计特点
建筑工业化要求在设计阶段就考虑到生产工艺、施工工法、机电内装以及设备采购选型等,实现设计、生产、施工三环节的联动协作,使设计图更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设计环节:相比之下,装配式建筑设计明显增加了技术策划、构件加工图设计环节,并对设计的协同提出了更丰富的要求。从项目立项开始,就技术策划看,即应由设计单位或机构策划项目的设计指标,并根据项目业主的要求、当地构件加工条件、运输条件、施工安装能力等,初步拟定与之装配线、设计集成路线等,最终确定合适的技术实施方案,为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就构件加工图看,装配式建筑增加了构件加工图的设计内容,预埋预留等均应在加工图上反映,与现浇工艺施工相对滞后的内装设计,在装配式建筑主体施工图设计时,应同步进行。就协同设计、协同工作看,与传统设计不同的是,从技术策划指导现场施工,专业内部协同(构件的规格化、标准化)、专业间的协同(内外墙的偏心布置、机电点位的设置)、设计与构件加工(机械锚固形式,锚固板、弯锚、焊短筋)、构件安装协同(吊钩、绳索吊、鸭嘴吊钩)、施工作业的协同(构件临时堆放、安装)等。
同时,在设计内容与规范上,与传统设计存在较大差异化——
图:装配式建筑设计内容与规范
生产供应环节:与传统现浇相比,装配式建筑采供更为复杂,丰富为模具设计与加工、生产物料采购、构件加工生产等主要环节。
图:结合构件图纸,设计生产所需的模具
通过工厂化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工厂内部按照构件图纸完成加工制造过程,并进行必要养护,最终形成可直接用于安装的构件产品。
图:工厂化加工生产
施工安装方面,与传统相比更为的关键的是合理安排工序,于构件安装前完成基础部分及现浇部分的施工。
图:依据图纸完成现浇部分,为构件的吊装提供前提
按照施工图要求,进行构件吊装——
图:PC外墙施工安装示意图
依据图纸完成相应的机电安装与装饰装修,并根据与业主的合同规定,进行工程交付、结算或运营管理。
区别于传统项目管理,EPC+PC管理模式中,针对业主诉求,总包单位内部各环节诉求更为复杂——
EPC总包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相对低下与业主对装配式建筑的高诉求成为业界相对尖锐的矛盾,也从根本上影响到EPC+PC产业模式的发展壮大。
1.缺乏必要的技术策划环节,各主体无法在产业链中准确定位,缺乏协作:
(1)各自为战,工程设计进度、生产进度、吊装施工进度及机电安装/装饰装修进度无法做到合理安排;
(2)生产、施工等环节多为后期介入,现有的资源条件、素质能力等无法预先在前期予以考虑,对同一工程项目的需求无法得到集中合理表达,信息无法充分互通,各环节的协同效应欠缺。
2.各设计工作分属不同的独立单元,协调难度大、响应滞后,产业链责任不利于内部化,更无法实现EPC各环节的有序交叉作业、联动协作:
(1)由于施工图设计、拆分设计、内装设计、模具设计分别隶属独立的不同单位,无法实现一体化、标准化设计,易造成设计方案彼此冲突;
(2)就同一问题需要协商多方,沟通成本急剧攀升,从效率上看工程需求响应速度受到严重限制,反应迟缓;
(3)受企业利益影响,各分散单位均容易从自身利益出发,仅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从工作成果与内容上看难以在工作中将产业链其他环节的迫切诉求考虑进来。
3.项目部成立往往滞后,采取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无法将EPC+PC项目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考虑进来,项目管理成本——效益矛盾尖锐:
(1)与项目相关的施工组织、吊装方案、技术方案等设计编制工作往往需要项目部成立后进行,项目部若不参与前期的相关策划,则施工吊装工作最为被动,施工(组织)方案缺乏针对性,从而势必影响施工的合理安排,导致较高的措施费等;
(2)此外,设计环节/变更若缺乏对项目施工能力的考虑,也将给施工带来较大的挑战与不必要的麻烦。
4.设计软件或平台彼此不统一,难以实现高度契合,信息化程度较低:
(1)设计多为CAD制图,对于构件拆分、内装设计等缺乏高效的数据共享平台/机制,制约了各类设计工作的协同和数据资源的高效共享;
(2)建筑设计、拆分设计与后期生产及施工彼此独立,设计的产品未能提前模拟施工或充分碰撞试验,导致产品不利于自动化、流水线式的加工,不利于现场的拼装与机电的装修。
以管理流程化为切入点,以信息化为手段,进而形成产业链全过程管理,以实现效益最大化的根本目标。
图:EPC+PC产业链管理体系搭建和优化思路
1.集团应健全项目前期技术策划机制,以充分统筹各方意见,科学、合理部署产业链各环节重要工作。
2.确定设计各方沟通机制,构建沟通平台,健全沟通制度,将生产施工安装等环节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前置方式尽可能消除。
3.结合项目体量,合理确定物料采供策略,最大限度降低采购成本。
4.围绕生产,确定会议沟通机制,增进深化设计及模具设计对生产加工的指导,提升生产环节整体效率。
5.通过权限下放,增进生产单位与项目部对运输环节的自主性,为运输效率提升创设前提。
6.通过设立例会制度,强化设计部门对施工内装的指导,以促进施工顺利进展,确保工程如期保质高效完成
7.借助信息化管理平台,以实现对多个项目的全过程监控和动态化管理,从整体上提升EPC+PC产业链管理水平。
结合EPC+PC产业链管理体系优化思路,工程企业通常可以通过以下手段迅速弥补短板,以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1)与重点设计单位就某一项目进行交互持股或参股,探索通过利益捆绑,形成利益共同体,将项目整体成本责任纳入设计范畴;
(2)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或并购控股设计单位,健全企业产业链关键前端;
(3)从设计开始,健全内部组织架构,科学界定各主体单位责任,明确利益共享机制,进而最大程度发挥“谁负责、谁主导,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效应;
(4)组建内部BIM学习研究委员会,聘请外部培训专家,短时间内迅速提升BIM技术应用水平;
(5)选定试行项目,从设计、生产、运输、施工进行BIM应用实践;
(6)加大培训投入,挖掘内部潜力,推行信息化管理,增设高自动化、机械化流水线,为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留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