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双碳”下建筑业碳排放思考与实现路径


一、建筑业在“双碳”领域的政策、技术和市场趋势

1、政策方面:以绿色建筑建材等传统节能手段为基础点,以清洁能源为支撑点,以CCUS为布局点,多点齐发,协同推进

2020年7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多个部委联合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到2022年,当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面积占比达到70%,星级绿色建筑持续增加,装配化建造方式占比稳步提升,绿色建材应用进一步扩大,绿色住宅使用者监督全面推广。

2020年9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会议上首次提出“双碳”目标:“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由此“3060”双碳发展目标应运而生。

2021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5年,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绿色创新体系更加完善,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到2035年,绿色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文件同时要求,通过坚持节能优先、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加快储能技术研发,开展CCUS试验示范等措施推动能源低碳转型,通过打造绿色公路、铁路等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水平。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引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标志着“双碳”目标指引下的国家顶层设计方案更趋完善,明确了构建更完善的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等五个方面。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要求到2035年,城乡建设全面实现绿色发展,碳减排水平快速提升。其中,重点要求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动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加强建筑材料循环利用,推广节能低碳节水用品,推动太阳能、再生水应用,倡导绿色装修,鼓励选用绿色建材、家具、家电。

2021年10月,《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发布,提出了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方案还提出了十大行动方案,包括: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强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加快提升建筑能效水平;加快优化建筑用能结构,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转型;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健全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022年3月11日,住建部发布《“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目标是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3.5亿平方米以上,建设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0.5亿平方米以上,装配式建筑占当年城镇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全国新增建筑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0.5亿千瓦以上,地热能建筑应用面积1亿平方米以上,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建筑能耗中电力消费比例超过55%。

2022年6月,《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发布,文件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到2030年,研究突破一批碳中和前沿和颠覆性技术,形成一批低碳技术解决方案和综合示范工程。并形成十大行动方案: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负碳及非二氧化碳减排技术能力提升;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双碳管理决策支撑。

梳理国家政策脉络,可以看出“双碳”目标下,国家正在围绕三条主线全力攻坚碳达峰,其一是在已近具备一定基础的绿色建筑、绿色建材等方向实现碳排放降低;其二是全力发展清洁能源,实现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替代;其三是布局CCUS为碳吸收打下基础。

2、技术方面:围绕减碳、零碳、负碳技术来推进“双碳”目标达成

减碳技术主要集中在目前正在积极推进的节能减排领域,包括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绿色建材等。其中绿色建筑、电气化改革正在扮演重要角色。绿色建筑方面,将围绕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等方面开展;建筑行业全面电气化改革也是重点,因为建筑电气化对建筑业实现碳中和贡献占比达到30%;值得一提的是节能建材,其减排难度较大。

零碳技术主要集中在清洁能源的使用方面,例如光伏发电、风电、水电、生物质能、核电等领域,通过清洁能源代替化石能源实现减碳。几大清洁能源类型中,光伏发电、风电有望成为零碳主力军,“光储直柔”有望异军突起。光伏发电方面:我国目前处于世界领先位置,截至2021年9月,我国光伏装机规模是2.78亿千瓦,连续六年排名世界第一,到2030年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而且全世界太阳能组件的85%都是由中国生产。风能发电方面,由于风能主要集中分布在我国三北地区(华北、东北、西北),因此无法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的用能需求,因此海上风电有可能扮演重要角色,截至2021年6月底,我国海上风电的装机容量超过11GW(吉瓦),位居全球第一。

减碳和零碳技术主要是聚焦在“减少碳排放”,而负碳技术核心在于“增加碳吸收”,就是技术固碳(CCUS),通过人工的手段和方法捕捉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然后在存储及再利用。目前CCUS的主要问题在于成本较高,技术还不够成熟。

此外,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化技术也将作为支撑性技术,支持双碳目标的达成。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风能的变化,进而调整风机参数;涉及建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监测;城市基础设施物联网运维平台等。

3、市场趋势:绿色经济前景广阔,传统行业加快并购整合

在碳中和的发展背景下,未来新能源行业,尤其是光伏发电、风电、水电、核电将迎来高速发展期,目前光伏发电成本已经下降了90%以上,风电成本下降了70%,到2050年,预计70%的电力都将来自风电和光电,同时由于风电和光电受气候、地域的影响,供电不稳定,因此储能技术将与其组合使用将形成终极能源提供方案。根据中金公司预测,到2060年,国内风电、光伏发电、核电装机将较2019年增长7倍(1660吉瓦)、35倍(7332吉瓦)、7倍(386吉瓦),并催生储能装机达到电力装机的近30%。其中:光伏新增装机20万亿元,风电新增装机14万亿元,核电新增装机5万亿元,储能新增装机7万亿元,国内清洁能源行业将受益于总价值102万亿元的绿色能源投资。

绿色建材、节能技术系统相关的行业和企业也将迎来发展机遇期。其中,建筑节能玻璃、建筑保温材料、轻型建筑材料(例如石膏板)预计将有突出表现。根据赛迪咨询的预测,2022-2024年中国绿色建材产业规模将以1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快速发展,到2024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7000亿元。

根据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的《中国CCUS年度报告》,2030年碳达峰时,CCUS技术的年二氧化碳吸收量要达到0.2~4.08亿吨,2060年碳中和时,要达到10~18.2亿吨,而我国目前示范项目加上实验性项目,总计才达到0.03亿吨,与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因此CCUS技术的发展有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

同时,对于传统的钢铁、水泥、电解铝等碳排放大户将会加速行业整合。污染大、产能低的企业或者加速转型,或者被市场加速出清,而具备规模效应、技术和资本优势的行业龙头将加速收购兼并速度,行业集中度将加快攀升。


二、建筑业碳中和发展进程

建筑行业是碳排放“大户”。2021年我国建筑行业碳排放总量49亿吨,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1%,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3060”双碳目标的时间紧迫性,建筑行业的的碳减排任重而道远,为此,需要明确降碳减碳的行动路线图,根据目标推演以及我国《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可看出建筑行业碳中和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到2035年,建筑部门的煤炭,天然气消费量达峰,碳排放在2035年左右达峰;2035~2050年建筑部门大幅度降低碳排放;2050~2060年实现深度脱碳。

第一阶段(2021~2035年):实现建筑部门的煤炭、天然气消费量达峰,实现建筑部门碳排放的达峰。

碳中和路径对应的关键策略为提升电气化率,淘汰家庭煤炭和天然气使用,提高建筑物能效,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大力推广绿色建材的使用,同时加强大宗固废综合利用。

具体策略主要包括:持续提高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完善家电能效标准和标签计划;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推广风能、水电、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尤其提高分布式光伏发电和高效生物质利用技术在农村建筑中的应用。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大规模翻新老旧建筑。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其中在传统建材方面,严禁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产能;提高电力、天然气应用比重,鼓励使用粉煤灰、工业废渣、尾矿渣等作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加强新型胶凝材料、低碳混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产品研发应用;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推广钢结构住宅,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提升建筑与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推广供热计量收费和合同能源管理,开展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推动固废物质再利用,推广废弃路面材料原地再生利用。推进秸秆高值化利用,完善收储运体系,严格禁烧管控。

预计该阶段,农村住宅煤炭使用将逐步被禁止,建筑材料行业最早在2025年前全面实现碳达峰,水泥等行业在2023年前率先实现碳达峰。预计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新增面积达到10.69亿平米,建筑部门整体的电气化率达到50%以上。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5年,城镇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达到8%,新建公共机构建筑、新建厂房屋顶光伏覆盖率力争达到50%。到2025年,大宗固废年利用量达到40亿吨左右,到2030年,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2030年绿色建筑面积在新建面积中的占比达90%以上。

第二阶段(2036~2050年):大幅度降低碳排放。

以生物质、不产生额外碳排放的工业余热以及太阳能热等替代建筑部门的电力需求,继续推进建筑行业电气化率的提升。

具体策略包括:实现因地制宜的开发高效的热泵技术提高供暖电气化率;进一步提升新建建筑中光伏一体化建筑和被动式建筑比例;继续推广太阳能热水技术和分布式光伏技术在农村和城市建筑中的应用等。预计该阶段,2050年北方城市集中供暖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新增建筑实现零碳排放;此外,2050年,建筑部门整体的电气化率将达到85%。住宅和商用建筑的烹饪将实现100%的电气化。

第三阶段(2051~2060年):深度脱碳,实现碳中和目标。

深度脱碳的关键在于电力的脱碳和负排放技术(CCUS、BECCS、DACCS)。对于无法实现零碳排放的部分,通过碳汇和负排放技术实现建筑部门的碳中和目标。


三、碳中和技术路径

总体而言,碳中和技术发展路线是按照减碳,零碳、负碳来渐次展开。即按照节能减排技术(减碳)、绿色能源技术(零碳)、新兴技术(负碳)和数字化技术来展开。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三个发展阶段并不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严格区分的,例如:发展绿色建筑和太阳能发电是并行的,而绿色建筑本身也包含太阳能发电技术。

1、节能减排技术

(1)电气化应用

电气化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到2050年,使用电气化的减排量预计会占到总减排量的20%,所以建筑行业全面电气化改革势在必行,从手段上来看,取代空调采暖的分散式的电动热泵、全电气化炉灶、电动热泵热水器等都是可选方案。

(2)建筑节能(绿色建筑技术)

主要通过采取绿色建筑的相关技术和材料实现节能。主要包含:

1)场地的可重复利用技术

例如在建筑密度较高的城市或场所,通过将建筑屋顶种植成绿色花园,建筑体外立面由爬藤植物组成,将整个建筑体“绿色化”。

2)节约用水技术

在建筑体内采用雨水回收与再利用构建系统化的建筑体节水系统,降低了市政给排水的压力。除了建筑体内,建筑体外也可以考虑设计下凹式绿地、雨水断接和景观水体。例如:对于下凹式绿地,可做好竖向设计,使屋面、地面、广场的雨水能够通过重力流的形式进入绿地,最大限度地收纳雨水。对于雨水断接,就是把雨水管接入地面生态设施,利用这些设施进行入渗;对于景观水体,除了利用水生动植物对水体进行净化,还可以通过人工施氯的方式对水体进行净化。

3)节能技术

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太阳能辐射等节能技术。比如我国徽派建筑、岭南建筑通过小天井、阁楼围合形成通风廊道来实现避暑,中东的建筑通过风塔实现空气对流来降温解暑;使用LED灯代替白炽灯实现节能;家庭空调使用变频空调代替定频空调;公共建筑空调采用调适技术,包括磁悬浮高效冷机、变频螺杆高效冷机和高效制冷机房系统等。

4)节能建材

绿色低碳节能建材具备低能耗、环保、耐用等特点,目前应用较多的是绿色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和绿色装饰材料。举例来说,水泥是建筑材料里资源消耗量非常大的建筑材料,而随着现代材料技术的快速发展,生态水泥应运而生,生态水泥是由火山灰以及钢铁渣等废弃物组成,与传统水泥材料相比,它能够在制备过程中减少4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玻璃也是主要的建筑装饰材料,但传统玻璃既不能隔热又不能保温,而真空玻璃就具备隔热、保温、降噪的功效,绿色真空玻璃还能够利用太阳光对室内温度进行调节,进而减少空调和取暖设备的使用;汉麻混凝土可以用生物纤维等绿色环保材料替代石灰石原料,降低水泥熟料系数;高延性混凝土(HDC)与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可以通过加入不同新型材料提高混凝土硬度,提高耐久度。目前,绿色建材已经在广泛推广使用,预计2025年绿色建材应用比例约将达到60%。发展方向上,能源节约型的绿色建筑材料(生产过程中降低能耗)和资源节约型的绿色建材(资源与材料的减少使用)将是节能建材应用主流。

(3)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因为采取预制部件集成的建筑,因此可以实现标准化大生产,可以节省大量脚手架、木材、模板等资源的使用,并大幅度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全生命周期减碳目标相对于常规性的施工方式,减碳排放超过40%,预计到2025年,装配式建筑相较于现浇建筑可减少碳排放2663万吨。

(4)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

对于建筑物拆除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与再利用,例如:对于碎石类、土石方类建筑垃圾,可采用地基填埋、铺路等方式提高再利用率。对于混合类建筑垃圾,比如水泥硬块和房屋拆除物等,可以通过颚式移动破碎机进行破碎筛分(水泥硬块、钢材等),再用于混凝土生产的原材料或道路基础回填骨料等。

(5)循环经济发展体系

通过材料的节约使用、回收再利用等手段实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例如:采用抗冲切剪刀钉系统技术,使得建筑楼层更薄但更安全可靠,并能够减少混凝土的使用量。

此外,建筑行业如果能和其他行业互通互联,共同发展,也将带来更多的低碳发展空间,例如:服装行业里部分废旧的纺织品(棉、麻、毛类纺织品、混纺类纺织品、单一成分的合成纤维类废旧纺织品等)通过物理、化学再利用技术,可应用于制造地板,防水卷材,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

2、绿色能源技术

(1)建筑光伏发电

是将建筑体与光伏发电相结合的能源利用方式,太阳能电池连接并封装在不同的基材上构成组件,组件经串并联方式组成光伏方阵,光伏方阵输出的直流电经经过直流汇流、逆变,转变为交流电并入电网。光伏发电技术可以分为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而并网光伏发电系统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重要形式,并按照与建筑的结合方式,分为光伏建筑集成(BIPV)和光伏建筑附加(BAPV),光伏发电是21世纪最具前途的绿色清洁能源,节能效益非常明显,尤其是BIPV更是市场热点。

(2)风能

建筑体可以消纳周边的风力来实现能源供应。例如广州的珠江城大厦,在建筑体内设置风力发电机,借助于风力发电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珠江城大厦每年可实现发电10万度。风力发电在偏远地区应用更为适宜,通过风力发电机,并借助储电系统将风能储存起来,在用电量超负荷时启用风能发电。

(3)生物质能

主要用在供热和供电,包括沼气、生物质发电、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生物质能应用技术有两类:一是将生物质能转化为电力,二是生物质能转化为优质燃料,比如油和氢等。生物质能分布分散,来源广泛,但在整个建筑市场中针对生物质能的应用率并不高,因此其未来应用潜力很大。目前有应用生物质天然气为建筑体供气,生物质能冷热电联产为建筑体供电、供热和制冷等。

(4)地热能

地热能是存储于地球内部的巨大清洁能源。目前我国地热资源可采储量是煤炭的2.5倍,因此地热能正日益受到各经济领域的重视,其中也包括建筑行业,尤其是地源热泵技术,能开发利用蕴藏在浅层地下的地热能源以满足建筑体的供暖和供电需求。

(5)光储直柔

有望成为零碳能源的重要支柱。“光”是指利用建筑表面发展光伏发电系统;“储”是用电低谷时将剩余电量进行储存、用电高峰时释放电量;“直”是采用直流供电系统来代替交流供电系统;“柔”是指柔性调节建筑体的用电需求。“光储直柔”实现了建筑用电的自主调节,降低了用电量,促进了绿色减碳。2021年6月,首个“光储直柔”示范项目——中建绿色产业园办公楼投入运营,该项目每年节约用电超过10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准煤约33吨,减少碳排放超47%。

(6)氢能建筑

利用氢能实现发电、供热等能源需求,其本质是基于燃料电池热电联系统的绿色氢能的高效利用,其中储氢技术是关键。日本开发了一种热电联产系统,通过天然气制取氢气,再将氢气注入燃料电池中发电,发电时产生的热能还可以供应热水和供电,资源利用率可达90%。我国株洲高新区动力谷自主创新园,以“基于合金储氢的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技术”为核心,实现能源利用率85%。

(7)储能技术

储能技术就是通过设备将产生的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进行释放的技术,储能技术是解决可再生能源间歇性和不稳定性的重要举措,对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储能技术有很多种: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化学电池(锂电子电池、铅酸电池、钠硫电池、液流电池储等)、超级电容器、飞轮储能、超导储能等。目前除了抽水储能,其他储能技术还未实现大规模应用,主要原因在于技术不成熟和成本过高。因此未来的储能技术,将采用智能化系统控制、储能技术优化、复合储能系统组合应用的方式来实现。例如:将超级电容器和蓄电池组合使用的复合储能系统就能实现高功率和高储能容量。根据2021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我国将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累计装机规模30GW以上,2030年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

3、新兴技术

(1)碳捕捉、利用、封存CCUS

CCUS按照技术流程分为为二氧化碳的捕集、输送、利用与封存。捕集是将CO2分离出来,输送是将CO2运送到可利用或封存场地的过程;利用是指资源化的利用过程(地质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等);封存是指将捕集的CO2注入深部地质储层,实现CO2与大气隔绝。CCUS是实现化石能源低碳化唯一技术选择,是钢铁水泥低碳化可行性技术选择。总体来看,CCUS是未来实现碳吸收的终极趋势,有海外机构预测,CCUS有望解决全球62%的二氧化碳排放。

从技术发展成熟度来看,目前CCUS的技术发展瓶颈主要在碳捕捉阶段,而该阶段的核心问题是技术水平要求高、成本高,解决碳捕捉的成本问题是实现CCUS的商业化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CCUS技术能力相对落后,只有一个大型CCUS项目在投资建设,就是内蒙古包钢集团的CCUS全产业链示范工程,该项目总投资25亿元,有望成为我国的CCUS发展的样本工程。

从技术发展阶段来看,针对碳捕捉,第一代技术(燃烧后捕集技术、燃烧前捕集技术、富氧燃烧技术)发展较快,但缺乏广泛应用的示范性工程经验;第二代技术(如新型膜分离技术、新型吸收技术、新型吸附技术、增压富氧燃烧技术等)仍处于实验室研发或小试阶段,技术成熟后其能耗和成本会比成熟的第一代技术降低30%以上,有望于2035年前后实现大规模推广应用。针对碳输送技术,罐车和和船舶运输已达到商业化应用阶段,海底管道运输尚处于研究阶段;针对碳利用和封存技术,地浸采铀技术已经达到商业应用阶段,EOR(强化石油开采)已处于工业示范阶段,EWR(强化咸水开采)已完成先导性试验研究,ECBM(驱替煤层气)已完成中试阶段研究,矿化利用已经处于工业试验阶段,强化天然气、强化页岩气开采技术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

(2)生物质能碳铺集、封存BECCS

属于CCUS的细分类,该项技术发展的问题也是成本较高,目前技术水平也不成熟。但从碳潜力和碳成本综合来看,其未来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有望成为减碳的关键性技术。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到2050年和2070年,BECCS技术将抵消全球能源碳排放的7%(10亿吨二氧化碳)和30%(27亿吨二氧化碳)。技术方面,目前很多先进的生物质能利用技术,如纤维素乙醇、F-T合成生物燃料和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技术,都属于研发示范阶段,大规模使用还有待时日。

(3)直接空气碳捕获与封存DACCS

属于CCUS的细分类,成本高于BECCS。目前DACCS的一吨二氧化碳的封存成本约200美元,而CCUS只有约70美元,因此降本是DACCS广泛使用的最大障碍。技术方面,DAC需要两个过程:吸收/吸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及从吸收/吸附剂中分离CO2。而开发出高效、低成本、耗能少的过滤器/过滤溶液/吸附材料是关键(目前尚属研发阶段),此外,改进空气捕集装置,提高CO2捕集率也是技术突破与降低成本的关键。目前全球只有15家DACCS工厂,例如:加拿大的CarbonEngineering公司通过使用碱性溶液捕获CO2,然后将该混合溶液加热至高温以释放CO2,以便将其储存。瑞士Climeworks技术在小型模块化反应器中使用胺吸附剂来捕获二氧化碳,总体来说,DACCS的发展潜力非常大,但还有很长的一段商业化道路要走。

4、数字化技术

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对于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尤其是当前前沿的数字化技术(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等)在应用,将全面改造建筑企业的发展模式和运行逻辑。例如:通过数学建模、仿真优化,同时结合机器学习、专家系统,全面优化企业的业务运营(节省材料物资的使用、降低成本、降低能源消耗、降低运营支出),例如:在规划设计阶段,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和生成总平图;在施工阶段,人工智能可以协助现场施工,并进行项目管理,比如通过人工智能进行各种材料测试、材料清单检查和设备检查,并实时监测现场材料使用,并提示做好安全防护措施等,龙头房企碧桂园已经开发出了智能随动式布料机、混凝土机器人、外墙喷涂机器人、外墙错台打磨机器人等多款机器人及辅助职能设备,极大的提升了施工作业效率。


四、结语

到2030年达到碳达峰之际,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我国将初步建立清洁能源发展体系,产业结构取得重大调整,一大批绿色低碳技术将大规模应用推广,建筑业等重点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率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到2060年达到碳中和之际,我国非化石能源比例将由现在的20%提高到80%,由此可见,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着巨大的挑战性,目前,在国家层面,“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计划”的战略性科技发展举措已经启动,同时结合各行业转型发展的迫切压力,相信相关科技创新和技术变革将加快突破、发展和推广,各行业人员也会加快行动。相信不久的将来,我国的双碳目标定会顺利实现。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