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奇
一、战新产业发展的相关背景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带动作用,具有技术密集、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高等特点的先进产业。它作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近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不断提升。同时,它代表着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已成为赢得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要领域。
2010年10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中把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作为现阶段重点发展领域。并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
自国家“十二五”规划以来,连续三个五年规划中都提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20年10月,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九大产业。”2023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23)》对九大产业进行了细化。
图 1:战略性新兴产业图谱
“十四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开放融合发展为发展方向,以筑牢产业安全体系、破解产业发展“卡脖子”问题为核心任务,以集中优势资源实施重大攻关、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为主导路径。引导互联网、大数据、AI等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在更深层面上融合。通过发展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迈向更高质量阶段。
央企产业焕新行动是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为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启动的一项专项行动。该行动聚焦于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15个重点产业领域方向,旨在推动中央企业加快布局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链融通发展。
针对中央企业发展重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明确发展新方向。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如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材料等,启动实施央企产业焕新行动和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发展重心和方向,细化任务目标和路径。
激发企业新动能。在资源投入、主业培育、人才支撑等方面制定一揽子政策,给予企业支持。优化主责主业管理,建立完善主业动态调整机制,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探索新增长点。
布局上取得新突破。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完成投资,落地一批重点项目,在激光制造、量子通信、卫星互联网等领域组建新企业,在电子科技、新能源、生态环保、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推动重组整合。
推动重大工程和产业集群。谋划推动一批重大工程,遴选战略性新兴产业“百项工程”,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实施人工智能AI+等专项行动。
加快技术突破支撑产业发展。加快培育启航企业、领军企业、独角兽企业,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深地深海、激光制造等领域形成标志性产品。
构建新型产业生态。创新合作模式,强化跨企业、跨领域协同,共建高效协同、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落地见效。
优化考核和监管体系。实施“一企一策”“一业一策”考核,增强政策供给的精准性、科学性和一致性。健全协同高效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提升监管效能,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推动国企深化改革,造就新型的国有经济,加快新领域新赛道布局。
推动科技创新。中央企业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等重点领域取得一批重要成果,推动产业向“新”提质升级。
未来产业启航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部、科技部、交通运输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等七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我国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发展,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规模稳步提升。建设一批未来产业孵化器和先导区,突破百项前沿关键核心技术,形成百项标志性产品,初步形成符合我国实际的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到2027年,未来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实现全球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得到普遍应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成为世界未来产业重要策源地。国资委还提出各中央企业可以内部构建“启航”企业孵化工作机制,营造“小启航”生态圈。
国资委将全力以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以央企产业焕新和未来产业启航“两个行动”为抓手,加快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收入和增加值占比上取得关键进展,在央企布局结构上实现战略转型。2023年,中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了10万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中央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持续加大资源投入力度,累计完成投资1.4万亿元,同比增长17.6%,占总投资规模的近40%。按照国务院国资委的目标,到2025年,央企在战新产业收入占比将达到35%。此外,国务院国资委对各家央企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方向,对细分赛道、实施路径,给出了指导性意见。
二、建筑企业培育战新产业的发展策略
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企稳向上基础尚需巩固,传统建筑业务市场增量持续快速下降、产能过剩,历史累积风险亟待消化解决,市场增量已越拐点,进入低增长、稳发展阶段。建筑企业混业经营,同质化竞争,“内卷”加剧成为行业的“新常态”。建筑企业优胜劣汰加快,迫切需要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建筑企业亟需研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策略与路径,完善战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工作机制,推进战略转型。
2024年9月份,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了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排行榜,中交集团战新产业实现营收规模1722.21亿元,建筑央企中排名第2。
中交一航局作为中交系统旗下排名前列的工程局,其通过“优布局、建体系、强创新”,积极开辟产业新赛道、增强产业引领力,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落实国务院国资委改革深化提升行动部署要求。
1、立足主责主业优化战新产业布局
确定战新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多轮覆盖全级次的盘点梳理,摸底战新和“三新”产业发展规模及质量等基础底数。聚焦“水工+”主业传统优势,专注海上风电、智慧港口、水处理等专业领域,结合产业链上下游有限相关多元,适度辐射扩面,在海上风电基础上开拓光伏业务,最终精准研判14条细分赛道、22个切入点,并在7个细分赛道向集团提出“揭榜挂帅”意愿,产业结构转型方向进一步清晰。
补齐战新产业发展短板。着力解决卡脖子资质问题,优先掌握市场准入入场券,2023年获取电力总承包一级、石油化工等战新产业核心资质,筑牢战新产业市场开拓基石。目前特级、一级、甲级资质涵盖港航、市政、设计、环保、水利水电等各方面,为战新业务拓展提供保障。
提升战新产业发展能力。围绕国家“端稳能源和粮食两个饭碗”战略部署,建设金峰水泥32.4兆瓦等多个分布式光伏项目,获取中交首个陆上风电项目“东方电气木垒101万千瓦风电”二标段、首个海上光伏项目“中广核烟台招远400兆瓦海上光伏”;锚定高标准农田建设,在东北连续获取3项高标准农田项目;不断擦亮中交管道品牌,相继承揽烟台港西港区液化天然气长输管道工程、粤东液化天然气项目配套管线工程等石化管道工程。
2、完善工作机制推动战新产业落实
建立上下联动的组织体系。主要领导挂帅战新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将战新产业和“三新”业务发展工作作为月度司务会固定议题。结合调研实际核定三级公司战新产业重点发展领域,形成“综合公司+专业公司+区域公司”的18家公司战新业务协作联动布局。
科学开展考核评价。将战新产业发展纳入三级公司高质量发展建设体系,支持主体责任公司作为内部产业链链长,优先培育发展成为中交集团专业领航企业。将战新和“三新”发展指标纳入子企业负责人年度经营业绩考核范畴,加大战新产业引导力度。2023年,5家单位战新业务营收占比超50%;7家单位战新业务营收占比超18%。
持续开展战新产业专题研究及培训。建立定位准确、规模适度的专业研究团队,提出长期战略研究经营建议7项、具体项目机会经营建议8项,均作为年度重点方向率先拓展。开展全级次“软科学”课题立项,围绕战新产业确定土地综合整治等8个领域并编制研究报告。组织企业经营人员开展战新和“三新”产业专题培训,积极探索战新和“三新”产业与公司传统业务融合点。针对抽水蓄能、海洋牧场等细分领域进行业务宣贯,已覆盖三级公司、项目公司500余人次。
3、强化科研攻关引领战新产业发展
构建以实效为导向的科技创新工作体系。对外,牵头组建深部国重实验室、天津市院士专家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主持建设中交沉管隧道创新联合体、中交海洋岛礁建设原创技术策源地、中交深远海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等研发机构,形成沉管隧道等14项创新成果。对内,所属海岸工程水动力重点实验室打磨海洋岛礁水动力环境模拟技术等系列特色品牌技术,形成“一带一路”海洋水动力数据库等原创性技术成果。
强化前瞻性科研支撑。结合主业谋划战新产业细分赛道重点任务,加大对深远海前瞻性技术科研投入,超前布局引领战新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工信部、国资委“揭榜挂帅”任务1项(全柔性巡检机器人),完成交通运输部行业重点科技项目1项,持续打造“人无我有”核心竞争力。
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形成“领军人才-联合培养-高端引育”的人才发展思路。“黄传志工作室”获批中交创新工作室,海洋沉管隧道建设技术创新团队获评“全国创新争先团队”。联合同济大学培养港航专业研究生2名,与大连海事大学共建交通运输和土木工程硕士培养基地,选派12名(含博士3名)人才挂职锻炼。持续招贤纳士,引育海外博士1人、国内博士6人、研究生52人。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