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天津市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研判与经营策略(2024-2025年)

张何之 / 邱黎婧



1. 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思路






《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总体定位。天津将成为京津冀城市群和环渤海地区发展的重要引擎,生态引领、创新竞进、和谐宜居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天津市将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充分对接京津冀生态体系,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一市双城多节点”的市域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三区”是指北部盘山-于桥水库-环秀湖生态建设保护区、中部七里海-大黄堡-北三河生态湿地保护区和南部团泊洼-北大港生态湿地保护区。

 “两带”是指西部生态防护带和东部国际蓝色海湾带。

● “中屏障”是指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

● “一市”即中心城市,是城市功能集聚的主体地区。

 “双城”即津城和滨城。

● “多节点”是指武清城区、宝坻城区、静海城区、宁河城区、蓟州城区。


图片

图: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格局规划图





2. 规划重点与基建市场容量分析



天津市明确提出了构建绿色生态屏障、保护农业空间、优化城镇空间和合理利用海洋空间等规划方向。其中,双城格局的构建和绿色生态屏障的建设成为规划的重点。天津市注重提升交通、公共服务等关键领域的市场容量,计划建设双港提升、网络开放的综合交通体系此外,天津市还注重制造业立市和产业创新升级,引导制造业布局优化,向园区集中。天津市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将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带来更多的机遇。




2.1. 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




落实区域协同战略,共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把握天津作为区域发展战略的引擎地位,强化区域服务与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城市发展战略格局。一是强化总体国家安全观下的首都地区安全格局。从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区域应急联防联控等方面提出规划策略,落实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二是构建“1+N”天津都市圈。联动唐山、廊坊、沧州等城市,打造五个跨界示范区,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协同发展格局,发挥天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三是深化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进一步深化“一基地三区”内涵,保障承载空间落位,引导高新企业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区域创新走廊;四是推动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通“天”字形客运通道,与北京共建国家级铁路枢纽。构建区域货运环线,建设区域铁路货运组织中心。推进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落实“双循环”战略,打造世界一流港口。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充分发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的作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共建一带一路。一是打造京津、津冀开放大通道。联通京津冀及三北地区,辐射东北亚、连通欧日韩,提升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拓展航运服务辐射范围,强化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二是优化港区布局,实施北集南散,北优南拓的总体空间布局策略。进一步集聚国际船舶代理、海洋科研科技等功能,推动自贸区升级。三是坚持港城共荣,科学划定港城边界,化解港城矛盾。

落实“双碳”目标战略,推动城市绿色发展。立足我市一基地三区城市战略定位,以国家下达的碳排放强度和总量指标为指导,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契机,多策并举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一是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二是落实刚性管控要求,增加可再生能源比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幅等规划约束性指标。三是加强规划引导,明确对再生能源利用、工业园区转型、绿色建筑等方面的规划要求。

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是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推进现代都市型农业升级。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夯实粮食生产能力。统筹空间布局,统筹生产要素,统筹城市乡村发展,引导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提升人居环境,建设全域美丽乡村。优化乡村布局,推动村庄未来差异化发展,注重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改善村庄公共空间环境,保护乡村文化与风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三是探索乡村振兴的土地政策,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通过村庄整治、土地整理等方式结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支持乡村产业项目。




2.2. 优化提升四类国土空间




在框定底线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形成绿色屏障、淀泊风光的生态空间;乡村振兴、绿色现代的农业空间;双城引领、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以及港湾辉映、三湾引领的海洋空间。

一是以保障生态安全为前提,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对接京津冀生态体系,加强南北生态空间的联通性,构建绿色屏障、淀泊风光的生态空间,形成“三区两带中屏障、七廊五湖四湿地”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二是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约束,严格保护农业空间,优先划定优质集中连片耕地,因地制宜布局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优做强现代都市型高效农业,构建乡村振兴、绿色现代的农业空间,形成“一带、三区”的现代农业总体格局。

三是着力提升城市空间治理的现代化水平,构建双城引领、产城融合的城镇空间,形成规模合理、功能完善的“2-5-5-N”城镇体系。

四是优化陆海功能分区,按照陆海统筹、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思路,形成北部生态旅游、中部港口航运,南部综合利用的海域空间格局。划定天津市海洋“两空间一红线”,即海洋生态空间、海洋开发利用空间和海洋生态保护红线,实施松紧适度的海域空间管控。




2.3. 强化内涵提升,推动“双城”高质量发展




构建津城、滨城双城发展格局。构建“双城、双轴、中屏障”的城市空间结构。双城指现代活力津城和创新宜居滨城,双轴指魅力海河轴和蓝色海湾轴,中屏障即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津城、滨城共同构成面向国内扇面、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以及面向国际扇面、服务国际循环的战略链接,共同承担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区域商贸中心城市目标功能。津城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海河文化为特色、兼容并蓄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完善的基础服务配套、大量科研教育机构集聚以及较为完善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未来津城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建设成为以综合性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配套完善的紧凑活力城区和宜居宜业的城区。滨城的优势在于以海洋文化和改革开放创新为特色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科研教育机构聚集,在电子信息、航天航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智能制造产业以及重化工业等方面有着雄厚的发展潜力。未来滨城要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配套能力,强化创新功能培育,集聚创新资源;突出滨城港口优势,科学划定港城边界,重点保障港口航运的用海需求,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建设成为生态、智慧、港产城融合的宜居宜业美丽滨城和区域创新引擎。

加强双城中间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在津城、滨城中间地带规划736平方公里的生态屏障区,构建“三区两带中屏障”的生态格局,构筑南北联通的津沽绿色森林屏障,融入京津冀环首都生态屏障带,优化区域生态格局,避免城市连绵发展,倒逼城市结构优化,形成“双城紧凑、中部生态”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持续推进津城与滨城之间绿色生态屏障规划建设,打造京津冀东南部生态屏障、环首都生态护城河,进一步促进“双城”格局形成,呈现“水丰、绿茂、成林、成片”景观的生态资源富集“绿谷”,引领转型发展的“绿峰”。




2.4. 促进制造业立市,推进产业创新升级




以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为导向,着力构建“1+3+4”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加快新动能引育,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加速京津协同互动,引导高新技术企业与研发机构向京津滨廊道集聚,打造“京津滨创新走廊”,形成京津“智造新干线”。

引导制造业布局优化,向园区集中。引导传统制造业和一般制造业从园区外零散地区、生态地区有序退出,向园区集中,为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腾挪与释放发展空间。推动园区平台整合整治。同时,以工业用地为主划定工业区块控制线,作为工业用地最为集中区域,提高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鼓励混合用地供给,划定双创区块控制线,控制和保护以研发、科技服务业为主导功能的区域,促进双创要素集聚,保障创新创意经济发展。




2.5. 以人民为中心,优化配置要素资源




建立包容友好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分层级、全类型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全面分析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现存的问题,找出短板和不足,构建覆盖城乡的“市级-区级-街道(乡镇)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明确配置标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结合各区域人口规模特征和现状,合理集中布局五类公共服务设施。按照公共服务中心的四个层级明确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要求,完善服务覆盖网络。三是建设公共服务城乡共享的城镇圈。以城乡共享的“城镇服务圈”作为外围地区空间组织和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强化交通网络支撑,城镇服务圈内通勤出行时间控制在30-40分钟,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集就业、生活、服务为一体。四是营造服务与人群结构相匹配的生活圈。以社区生活圈作为基本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在满足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建立15分钟步行可达的全覆盖“社区生活圈”,配置日常基本保障性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提升群众生活的“舒适度”。

图片

塑造中西交融、河海津沽的人文魅力体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梳理了历史文化资源,构建了“一城、双区、四带、多点”的历史文化风貌保护格局。进一步推动历史城区保护与复兴,强化整体保护。挖掘蓟州、滨海两片历史文化资源区,拓展保护对象。加强大运河、长城、海河以及海洋四条文化带保护和利用,构筑京津文化高地。突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以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风貌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同时运用城市设计塑造我市“大气、文雅、精致、有品位”的城市建设风貌。

建设双港提升、网络开放的综合交通体系。突出天津背倚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面向东北亚的区域门户作用,以及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海陆交汇枢纽的交通区位优势,从对外开放、服务人民、高效集约发展、保护环境等角度,提出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目标。重点发挥天津港服务区域功能,提升海港国际航运核心区功能,构建“京津冀开放大通道”。全面提升空港辐射能力,塑造服务京津冀、链接洲际的综合性航空枢纽和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形成对外构建畅联京冀、辐射全国、链接全球的广域综合交通体系。

重点构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城市轨道”四网融合的全出行链轨道交通服务体系,强化轨道交通对津滨双城联动发展的引领作用。加快构建“津城”“滨城”间快速轨道交通联系,实行大站快车服务双城主要功能地区的交通出行,力争实现津滨双城核心区之间20分钟直达。实现交通与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充分协同、高度融合,支撑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2.6. 保障公共安全,提升城市综合韧性




以构建京津冀地区大安全格局、保障首都安全为指导思想,以构建安全韧性城市为目标,通过灾害风险评估,科学辨识影响城市安全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风险因素,针对天津面临的水资源短缺、危化品风险、海平面上升、地面沉降、卫生防疫风险等问题提出规划措施,提升灾害和疫情等突发事件应急响应能力。

落实划定重要蓄滞洪区范围线、重大风险源集中安全控制线和城市防洪保障线、沿海防潮保障线等城市安全保障线,加强城市对于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强化防疫减灾体系建设,划定城区避难及隔离场所。建立“两心多点”防疫医疗体系,加强防疫场所规划建设。加强应急交通、供水、供电、医疗、物资储备等应急保障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划定城市安全控制线,加强城市对于安全风险的抵抗能力。





3. 建筑企业天津市基建市场营销策略



结合上述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与基建市场容量分析,对计划在天津市拓展基建工程承包业务的建筑企业提出以下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3.1. 聚焦重点领域,发挥专业优势




紧密关注天津市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基建投资计划,了解政府重点支持的基建项目和投资方向。深入分析天津市的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确定具有市场潜力的业务领域。根据天津市的基建规划,优先选择具有长期市场需求和增长潜力的领域,如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港口码头、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结合企业自身专业优势和技术实力,选择能够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业务领域,提高项目中标率和实施效率。




3.2. 加强合作与联盟,注重项目风险控制




尝试与天津市的本地企业、设计院、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分享资源和技术。积极参与行业协会、专业论坛等交流活动,加强与同行的沟通和合作,提升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建立健全项目管理体系,确保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和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加强风险管理,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技术、环境等风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和应对。




3.3. 关注市场变化,及时调整战略




持续关注天津市的经济发展、政策调整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企业战略和业务重点。加强市场调研和信息收集,了解竞争对手的动态和市场趋势,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积极响应国家对绿色建筑和智能建造的倡导,推动绿色建造技术在天津市基建项目中的应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研发和推广智能化建造技术和装备,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水平。

参考资料:《天津市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