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何之 / 楚姣姣
1.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发展思路
《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提出“联动陆海、带动全国的高质量空间增长极,率先示范、引领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地,稳定后方、服务全国的战略安全保障基地”总体定位。
● 联动陆海、带动全国的高质量空间增长极。全面优化全省国土空间格局,加快推动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四川在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经略西部广豪腹地、支撑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等方面的战略优势,为四川建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带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增长极和新动力源提供空间支撑。
● 率先示范、引领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高地。促进全省国土空间保护与开发的协同推进,加快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充分发挥四川在维护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推动绿水青山资源转化落实公园城市示范、支撑国家碳中和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为四川成为带动长江经济带、引领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示范区谋划空间路径。
● 稳定后方、服务全国的战略安全保障基地。坚决守住全省国土空间的安全底线和资源上限,深化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进一步提升四川在维护地缘国土安全、国家生态安全、西部浪食安全、国家清洁能源和战略性矿产资源安全等多方面的综合保障能力,为四川构筑守护国家安全新格局的战略大后方强化空间保障。
四川省将实施西部保育培育、东部优化提升的国土空间战略。
● 西部面上保育、点上培育。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功能区为主体,适当调减耕地规模,引导人口向外有序转移;在攀西经济区,以生态功能区为核心,兼顾城市化和农业发展,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 东部聚焦发展、保护重点。在川东北经济区,统筹实现城镇、农业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协同,加大水资源调配力度,合理提升人口和城镇规模;在成都平原经济区,以城镇功能为主体,继续提高人口承载能力,稳定现有耕地规模、兼顾农业发展;在川南经济区,以城镇和农业发展为主体优化水资源调配,重点提升人口承载能力。
形成主体功能明确、空间联动发展的五大片区。
● 极核强化,一圈带动。强化成都的极核“主干”作用和成都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加快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发展质量的整体提升,促进内圈同城化、全域一体化,促进成渝地区中部崛起。
● 南翼跨越,协同一体。推动内江、自贡、泸州、宜宾等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空间一体化发展,整体打造川南城镇组群,实现南翼跨越发展。
● 北翼振兴,集聚推进。充分发挥南充、达州的集聚带动作用,推动川东北城镇群集聚推进,促进川东北与渝东北一体化发展,带动北翼振兴发展。
● 攀西转型,特色升级。增强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能力,依托多元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安宁河谷综合开发,积极推进攀西经济区转型升级。
● 西北示范,“两山”转化。加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提升特色文化旅游功能,重点促进“两山”资源转化。
2. 规划重点与基建市场容量分析
四川省注重生态保护和农业发展,并通过强化城镇支撑和区域联动来推动经济发展。四川省将加大投资力度完善交通与基础设施,并注重绿色可持续发展。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筑牢生态屏障、夯实农业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同时也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需求和发展机遇。
为确保长江与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四川省提出锚固“两廊四区、八带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具体而言:
● 建设两廊:强化氓山-横断山脉与羌塘-三江源两大生态走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这要求加大对这些区域的生态监测、保护力度,以及必要的生态修复工程。
● 推进四区:针对若尔盖高原湿地、川滇森林生态及生物多样性、秦巴生物多样性、大小凉山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四大生态功能区,推进生态保育修复工作,包括湿地恢复、森林抚育、水土保持等措施。
● 治理八带:对长江-金沙江、黄河、嘉陵江、崛江-大渡河、沱江、雅江、涪江、渠江等八条江河生态带进行系统保护和综合治理,重点包括河道整治、水污染防治、岸线生态修复等。
● 保护多点:加强对自然保护地、饮用水源保护区、区域性生态涵养区等重要生态空间的保护,确保这些区域的生态功能不受损害。
四川省强调对森林、草原、河流湿地等重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具体措施包括:
● 森林生态系统:以提升生态质量和碳汇功能为目标,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实施林分结构调整,以及江河湖库防护林建设等。
● 草原生态系统:以促进草畜平衡为重点,落实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完善优化基本草原面积划定,加大天然草原保护力度,以及退化草地治理等。
● 水生态系统:以恢复自然连通性为重点,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保护水域湿地空间,保障河湖生态流量,加强水系连通和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保护等。
四川省计划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体系,具体措施包括:
● 建设国家公园:建立大熊猫、若尔盖等国家公园,划定明确的保护范围,并实行最严格的保护制度。
● 加强自然保护区:在若尔盖、川滇、秦巴、大小凉山等四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 完善自然公园:完善各类自然公园的生态保育功能,提升公众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四川省还提出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工程,具体措施包括:
● 水源涵养综合治理:加强水源地保护和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 石漠化、沙化综合治理:针对石漠化、沙化严重区域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
● 珍稀生物栖息地恢复治理:重点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恢复和治理工作,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力度,减少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 河湖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加强重要河湖湿地的保护与生态修复工作,提升湿地生态功能和服务价值。
● 天然林保护修复:继续加强天然林保护修复工作,确保天然林资源持续稳定增长。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不仅可以有效筑牢长江与黄河上游地区的生态屏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同时也将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和发展机遇。
为夯实农业强省的地位,四川将着重从提高农业空间综合效能、提升乡村居民点风貌特色与完善乡村设施配套、强化农业生产的区域联动与省内协同等方面入手,构建高效、美丽、协调的农业发展空间。
针对粮油主产区、盆周山区和川西高原等不同区域,分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多元优势挖掘和特色优势发挥等策略,全面提升农地质量。重点在大巴山、大小凉山和川西高原等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同时加强污染耕地的休耕修复,降低农业空间的超载利用强度,提升生态功能。对农产品核心产区、盆周山地区和安宁河谷等不同区域的农用地进行综合整治,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
突出乡村生态型绿化和生产性景观营造,保护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古民居和古树名木等乡村文化遗产,提升农房建设水平,展现乡村独特风貌。强化不同区域民居的乡土特色和地域特点,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要突出其建筑风貌特色,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风貌。完善乡村设施配套,统筹布局“乡村生活圈”和“十里文化圈”,优化居民点交通组织,合理配置保障性公共服务和公共活动场所,提升乡村生活品质。
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农业合作,共同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升四川农业的整体竞争力。推动省内各区域的农业协同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良好机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提升四川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四川省将构建“一圈一轴、两翼三带”城镇格局。“一圈”是指成都都市圈,以成都为中心,辐射德阳、眉山、资阳等城市,打造全省发展主干。“一轴”是指成渝城镇主轴,依托复合交通走廊,串联遂宁、资阳、内江等沿线城市,形成产业集聚和城镇发展的核心地带。“两翼”是指川南城镇组群和达州都市区作为空间“两翼”,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周边经济区的联动发展。“三带”是指布局成德绵眉乐雅广西攀、成遂南达和攀乐宜泸三条城镇发展带,推动干支联动和对外开放。
支持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到2035年打造成人口规模超千万的超大城市。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形成等级有序、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城镇体系。
促进产城协同布局融合发展。完善现代工业体系,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打造全球重要的产业集群。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城镇融合发展,增强城市服务功能。补齐市政设施短板,完善公共服务配套,提升城镇宜居性和韧性。优化城镇空间景观,建设大美公园城市和宜居花园城镇,展现地域特色和人文魅力。
四川省将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沿江省市的协同联动。主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国家战略,深化跨区域合作。与重庆市共同制定实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推动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强产业协作和协同创新,共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治,共同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
与云南、贵州、西藏等省区共同保护好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川滇、秦巴山区等生态屏障,构建自然健康的长江-黄河上游生态格局。与陕西、甘肃等省区加强能源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保障国家战略资源安全和能源通道畅通。与青海、新疆等省区深化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完善区域交通设施。畅通对外综合运输通道,构建“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运输通道格局,强化国际航线、国际班列、长江水运、陆海联运等多式联运体系建设。推动陆路交通网络化建设,加快构建多层次铁路网络,局部优化完善高速公路网,支撑城镇组群联动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大民航、内河航运发展力度,完善机场网络和内河航道、港口建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形成高效韧性基础设施体系。增补完善水资源调配设施,构建现代水利基础设施生态网络体系,促进水土资源平衡和可持续利用。加快建设能源输配设施,结合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省内用电需求,构建安全、高效、清洁的能源保障体系。共建共享区域环保环卫设施,推动跨区域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设施的统筹布局和共建共享。建设新一代通信网络设施,优化网络结构与基础设施布局,提升信息通信服务能力和水平。
有序绿色开发能源矿产资源。优化能矿开发布局,形成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矿产资源经济区,推动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严格管控能矿资源空间,划定限制勘查区、限制开采区和禁止开采区,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矿产资源储备区。推广绿色勘查和绿色开采技术,加强矿山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实现能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 建筑企业四川省基建市场营销策略
结合上述国土空间规划重点与基建市场容量分析,对计划在四川省拓展基建工程承包业务的建筑企业提出以下市场营销策略建议——
建筑企业应时刻关注四川省乃至国家级别的政策动态,特别聚焦在生态保护、农业进步和城镇化建设三大板块。利用政策带来的市场机会,例如投身长江经济带、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关键战略项目。通过深入分析四川省基建市场的具体需求,如项目类型、技术要求、环保规范等,企业应结合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精确选择目标市场,并优化产品和服务组合。在生态保护领域,重点推广环保型建筑材料和施工方案;在农业领域,提供全方位的农田建设和农业整治服务;在城镇化进程中,加强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前沿基础设施的研发与实施。同时,注重提高服务水平和客户满意度,以建立稳固的市场合作关系。
建筑企业应积极参与四川省与邻近地区的区域合作与协同发展项目,共同打造跨区域的基础设施网络。通过与本土企业的合作、联合竞标等方式,实现资源互通和优势互补,降低市场进入风险。同时,保持对国家政策和市场动态的敏感度,灵活调整营销策略以把握市场脉搏。
与地方政府、行业组织、设计机构等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推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落地。探索多元化的市场参与模式,包括公开竞标、公私合营(PPP)、工程总承包(EPC)等,以多样化的方式参与基建市场竞争。
企业应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在复杂地质条件、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的施工能力。推广智能化、环保型的施工技术和装备,以提高工程质量和施工效率。
同时,重视企业品牌的塑造和宣传,提升在四川省乃至更广区域的市场影响力和品牌美誉度。通过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展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公众形象。
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全面评估和控制市场风险、政策风险和技术风险等。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确保项目的质量、安全和进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