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概况与趋势研究报告(四)

作者卢小涛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2023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开始修订和完善,在2018版基础上将“八大产业”调整为“九大产业”,增加了“航空航天”和“海洋装备”两大产业,取消了“数字创意”产业。就九大产业发展概况看——







(七)生物技术产业



生物科技是利用生物体或其组成部分来生产有用物质或提供服务的技术,是现代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和蛋白质工程等。生物科技在农业、医药、环保、能源、材料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对提高人类健康水平、保障粮食安全、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生物经济是以生物科技为动力,以生物资源为基础,以生物产业为主体的经济形态,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

2022年5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我国生物经济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我国生物经济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指出生物经济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稳步提升,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企业数量显著增加。生物科技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生物产业研发投入强度显著提高,区域性创新高地与产业集群的数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生物资源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到有效维护和恢复,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显著提升。生物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显著增强,建立健全国家生物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框架,筑牢国家生物安全屏障。

图片

据统计,2022年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市场规模达到1.6万亿元,2014至2022年期间CAGR为13.87%。从细分市场上看,我国生物技术行业主要以生物医药为主,生物医药市场规模约为3898.8亿元,占总市场规模比重的24.28%;其次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占比不足5%。从全球范围来看,随着生物技术行业在农业、医药、军工等领域应用规模的不断增长,全球生物技术市场规模呈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生物技术行业市场规模达到7946亿美元,同比增长6.7%;全球生物技术行业产值达到8172亿美元,同比增长7.44%。


总体来说,我国生物科技行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潜力的行业,未来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生物经济市场规模有望是信息经济的10倍以上,将在人类健康、绿色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安全等方面形成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八)航空航天产业



航天是人类开发大气层和宇宙空间时发生的活动的总称。其中航空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飞行器在大气层中的航行活动,而航天则指的是载人或非载人的航天器在大气层外的宇宙空间中进行的航行活动。

2021年,全球航天产业收入规模为3864亿美元,同比增长4.1%。从全球航天产业构成情况来看,全球航天产业的发展仍以卫星产业为主,2021年,全球卫星产业占航天产业的比重为72.3%;非卫星产业占比为27.7%。全球客运业务量在2021年小幅恢复,国际民航组织关于COVID-19对民用航空的经济影响分析表明,世界范围旅客数量达23亿人次,是大流行病之前(2019年)水平的49%,与2020年60%的降幅相比有所上升。2022年全球航天产业规模为4640亿美元,其中商业航天收入规模达3620亿美元,占比达78%。

图片

从国内看,行业的投资逻辑正逐渐向基本面驱动为主、改革驱动为辅转变。近年来,民航大力推动机场网、航线网建设,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等地区布局建设四大世界级机场群及各枢纽机场建设不断推进的同时,通过政策、资金等多方面支持中西部和支线机场建设,机场体系结构更加均衡。在航天方面,2023年,中国航天完成宇航发射的次数将逼近70次,成为中国航天新的里程碑。并在运载火箭发动机研制、固体燃料火箭研发、可重复航天器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推进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工程等中国重大航天旗舰工程,打造大型空间基础设施,推进遥感卫星、通讯卫星等星座的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航天事业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商业化、民主化、小型化、深化、智能化等成为未来发展新趋势。







(九)海洋装备产业



海洋装备制造行业是指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各类装备的行业,主要包括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海洋浮体结构物和其他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从政策层面看,《中国制造2025》将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重点领域之一,提出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提高国际竞争力等目标。《“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海军”、“加快推进深水技术与装备创新”、“加强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与试验”等任务。《国家深远海科学与技术创新专项规划(2021-2030年)》提出了“建设深远海科技创新体系”、“突破深远海关键技术与装备”、“提升深远海科技创新能力”等目标。《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推动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要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型升级”等措施。

图片

10年来,我国海洋装备业迅猛发展,在全球市场的份额持续增长,2022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全球总量的47.3%、55.2%和49.0%,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43.5%、49.8%和42.8%,各项指标国际市场份额均保持世界第一;分别有6家造船企业进入全球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前10强;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开工建造;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平台主体工程海上安装完工;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命名交付;我国首艘、全球最大24000TEU(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交付;我国首艘、全球最大液化天然气(LNG)运输加注船“海洋石油301”号完工交付等。

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是海洋装备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当前,我国初步形成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等三大造船基地的空间布局,涌现出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专业化配套企业。随着国家对海洋经济的重视和对海洋权益的维护,中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投入和支持将不断加大。尤其是在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海上风电建设、深远海科学考察等领域,海洋装备制造行业将迎来新的市场机遇和挑战。预计到2027年,中国海洋装备制造行业市场规模预期将超过800亿元。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