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研判与经营策略(2024-2025年)

作者张何之 / 楚姣姣


1. 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总体思路



山东省是促进南北联动、东西陆海统筹,联通东北亚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枢纽,是我国北方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工业基地。《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中提出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面向东北亚、“一带一路”的双向开放新高地,促进我国南北区域协调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龙头,城乡融合、宜居宜业的齐鲁美丽家园。

山东省将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坚持陆海统筹,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加强山东半岛城市群与沿黄省份的协调联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东北全面振兴,建成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

图片

图: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示意

形成“一群两心”的城镇空间格局、“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三区九田”的农业空间格局


 “一群两心”的城镇空间格局是指以济南、青岛为核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山东半岛城市群。

 “两屏三带”的生态安全格局是指筑牢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保育沿海、沿黄河、沿京杭运河生态带。

 “三区九田”的农业空间格局是指建设莱州湾、威海、日照南部三大海洋渔业集中发展区,重点保护鲁北、鲁西北、鲁西南、汶泗、湖东、沂沭、鲁东南、胶莱、淄潍九大农田集中区。



图片

图:山东省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山东省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主体功能定位,细化主体功能区划分,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巩固黄淮海平原农产品主产区,大力建设商品粮基地,科学有序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陆海协同建设莱州湾、威海、日照海域渔业集中发展区,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筑牢鲁中南山地丘陵、鲁东低山丘陵生态屏障,加强沿黄、沿海、沿大运河,以及湿地、河口、海湾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对候鸟重要栖息地和迁飞通道实施空间管控。严格河湖水域岸线空间管控,在黄河干流和主要支流两岸限制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实施地下水禁采限采管控,加强对地下水战略储备区、重要水源地、蓄滞洪区的保护和管控。

图片

山东省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带动作用,完善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核心功能,加强省会、胶东、鲁南地区协调发展,培育高水平创新空间,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完善城乡生活圈,分类优化乡村空间布局,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集约高效利用海域、海岛、海岸线资源,优化港口功能布局,探索海岸建筑退缩线制度,拓展公众亲水空间。布局紧急医学救援基地,加强地震及地质灾害等防治,增强极端天气适应能力,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高国土空间安全韧性。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优化空间结构、功能和发展模式,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健全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空间保护机制,强化整体保护和系统活化利用,保护汶阳田等特色农耕文化,将省域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特别是黄河、泰山、大运河沂蒙山海岸线和海域等构建形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全方位展示多姿多彩的齐鲁文化


图片

图:山东省主体功能分区



2. 规划重点与基建市场容量分析


山东省注重区域协调发展、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提升区域连通性、发展支撑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为基建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1. 构建“一群两心三圈”城镇空间布局

充分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提升济南、青岛两大中心城市能级,做强省会经济圈、提升胶东经济圈、振兴鲁南经济圈,形成高效、集聚、富有活力和竞争力的城镇空间新格局。到203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35%左右,建设特大城市2个(济南、青岛),建设大城市14个(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建设中等城市21个、小城市57个、建制镇若干。 

图片

图:山东省区域和城镇协调布局


2.2. 增强济青两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

支持济南建设黄河流域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增强区域引领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具有强大动能和核心竞争力的高质量增长极,引领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

以济南为中心,大力推动济淄、济泰、济德同城化,联动聊城、滨州、东营等周边城市一体化发展,建设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打造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济南都市圈。

以青岛为中心,协同潍坊、日照等城市联动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海洋科创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打造国际知名的青岛都市圈。


2.3. 集中连片保护万顷良田

以万亩田和千亩田建设为重点,集中连片保护优质耕地。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2.4. 系统推进生态修复治理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统筹开展12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提升生态系统连通性和完整性,保障河湖空间主体功能,促进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集聚、空间形态高效集约,塑造健康魅力高品质国土空间。

● 鲁中南山地丘陵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 鲁东低山丘陵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 黄河三角洲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 黄河沿线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 大运河沿线生态修复重大工程

● 采煤塌陷地修复重大工程

● 岸线综合整治与生态化建设工程

● 重要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 浒苔绿潮灾害源地系统治理

● 海水入侵综合整治工程

● 近海环境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 海岛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


2.5. 形成四横五纵、沿黄达海的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

到2035年,全省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布局总规模达到5.06万公里以上。铁路网125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城际)铁路6500公里以上,普速铁路6000公里以上;干线公路网35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公路15000公里以上(含研究线位约3000公里),普通国省道20000公里以上;内河航道3100公里以上;沿海主要港口3个,地区性重要港口4个,沿海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00个;内河主要港口1个,地区性重要港口4个;运输机场16个,通用机场100个。 

图片

图:山东省交通廊道示意



3. 建筑企业山东省基建市场营销策略


针对建筑企业在山东省拓展基建工程承包业务的市场营销策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要点与基建市场潜力,提出以下优化建议:

3.1. 政策敏感性与市场聚焦

成立专职政策研究团队,实时追踪山东省及各地级市的国土空间规划与基建招标动态。集中力量于济南和青岛两大都市圈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交通、水利和能源项目。及时响应政府发布的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基建需求,提供符合政策导向的解决方案。对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领域保持高度敏感,提供政策对口的解决方案。根据企业技术优势,选择在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交通网络建设等细分市场深耕,提供定制化服务。


3.2. 战略合作与资源整合

山东省内的大型建筑企业、设计院、科研机构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承揽大型基建项目。利用合作伙伴在本地市场的资源和人脉,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提高项目中标率。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从原材料供应到施工、监理、运营的全链条服务能力。

针对山东省不同地区的地质条件、气候环境、文化特色等差异,提供定制化的基建产品和服务。例如,在沿海地区推出抗风、防腐、耐盐碱的特种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在内陆地区提供适应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的防灾减灾型基础设施设计方案。


3.3. 政策响应与资本利用

紧密跟进生态修复相关政策,积极申请资金支持、补贴与税收优惠。与金融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利用绿色金融工具降低成本与风险。集结小型生态项目形成规模优势,提升整体盈利能力。

结合企业技术积累,专注于特定类型的生态修复工程,如山地丘陵生态修复、湿地保护与恢复、海岸带整治等。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材料,形成技术壁垒,提高市场竞争力。提供从前期规划、设计到施工、后期维护的全方位服务,简化客户流程,增加客户黏性。


3.4. 技术引领与市场服务

依托企业技术优势,专注特定生态修复领域,如山地、湿地及海岸带治理。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创造具有知识产权的生态修复技术与材料。提供全方位的项目服务,从规划、设计到施工及后期维护,增强客户黏性。例如,针对鲁中南山地丘陵和鲁东低山丘陵的生态修复项目,推出定制化的山地生态治理和土地复垦方案。聚焦黄河沿线和大运河沿线的生态治理项目,提供河道整治、水土保持、景观提升等一体化服务。


3.5. 交通基建与产业链整合

重点关注山东省“四横五纵、沿黄达海”的网络化综合运输通道布局,积极参与高速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项目。针对不同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需求,提供定制化的建设方案和施工技术。

结合智能交通技术,提供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如智能交通信号灯、智能公交系统等。推广绿色出行理念,参与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慢行交通设施,提供绿色出行相关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整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形成从规划设计、材料供应到施工维护的全产业链服务能力。提供交通基础设施运营维护服务,延长服务链条,增加企业收益来源。

※ 参考资料:《山东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