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华为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对建筑企业的启示(一)

作者王巍


最近几年,“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从我国的十四五规划纲要里,就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数字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数字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主体,即企业而言,数字化转型更是迫在眉睫,如果不转型或转型慢了,都将面临被时代所淘汰的危险,而与此同时,数字化转型又绝非易事,很多企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都“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花费了大笔资金,还收效甚微,为此,笔者特地研究了行业的标杆企业华为公司,希望能够借此分析华为数字化成功发展的关键要素,并给各位带来一些启发。


一、公司一把手亲自抓

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


一般来说,企业的一把手指的是CEO本人,但是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一把手也可以是业务条线的负责人,事业部负责人或大区负责人等。目前很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负责人都落在了CTO身上,而一把手只负责指导与监督,这种做法其实是不对的,华为坚持认为,只有一把手亲自抓公司的数字化转型,此项工作才有成功的可能,理由如下:

首先,IT只是一个纵向的、专业化的能力,而业务需求却往往是跨部门的,让IT负责人去协调各个业务部门是有较大难度的,尤其是对于很多业务主导型的公司,由IT负责人来牵头协调各个部门更是难上加难。

其次,只有一把手能够跳出每个部门的单一需求与立场,站在公司的战略高度,权衡各个部门之间的不同需求和利益冲突,通过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拿出切实可行的数字化转型方案。

最后,只有一把手最清楚公司未来的业务发展蓝图,而这个蓝图别人是无法定义的,只有一把手心理最清楚,而且这个蓝图最终是融入到IT系统的底层逻辑与架构里,最终演变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因。在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这个基因就像一个“根”,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这棵大树发展壮大。比如:早期华为在开发CRM系统时,IT系统的底层架构就是根据华为的“用全球的资源,服务全球的客户”的业务发展蓝图搭建起来的,后来华为的业务拓展至全球,更多的客户需求特性就逐渐显露出来了,比如:货币兑换问题,由于时差导致的客户办公时间、合同签订时间,产品参数与标签统一问题等等,这个时候CRM系统就能够在短期内开发完成,以满足全球客户服务需求,而如果这些需求当初没有写到数字化的基因里,等到全球业务已经开展了,再开发相应的功能就要改变系统的底层架构,这不仅会对原来已上线的业务功能带来潜在“宕机”风险,还会引起整个系统的不稳定。


二、从组织上提供保障,

构建业务IT一体化


很多企业在推行数字化的时候,都是业务部门提出一个需求,然后交代给IT部门,IT部门按照这个需求进行系统开发,然后业务部门再验收使用,这种操作模式看上去分工明确,开发流程通畅,但其实是有很大问题的。

首次开发周期漫长。一个需求从被提出来到上线,可能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都过去了,我想很多经历过企业IT转型的同事都对此深有体会。

其次,各个部门都会向IT部门提出开发需求,那么IT部门应该将有限资源优先分配给谁呢?每个部门都会去和IT沟通,都会强调自己的开发需求紧迫,最后IT部门就会无所适从。

图片

对于以上问题,华为最开始采取的是项目型组织模式,即将业务人员和IT人员组成一个项目团队,形成一个项目组来解决特定问题,问题解决后,项目组自行解散,但这么做,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就是开发能力法固化,因为人员流失了。于是华为采取了“业务IT一体化”模式,即学习中国共产党在三湾改编中推行的“将支部建到连队上”的党组织的构建思路:把技术能力建到一线业务上,由业务主管担任负责人,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一起成立数字化团队。在这种思路下,技术人员不再是单独的一个部门,而是作为具体业务部门的一部分,并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最大的好处是,IT人员本身就在一线,是直接接触客户的,因此他对一线的业务需求是有切肤之痛的,而他做出来的IT产品,业务人员是如何使用的,他也能够拿到第一手的信息并及时纠偏,甚至业务人员还没意识到可以技术化的环节,IT人员都可以超前预见,这才是真正的将业务和IT整合到一起。

启发:“把支部建到连队上”的业务IT一体化的组织模式,对于建筑企业推行数字化转型也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将IT人员配置到项目现场和项目管理人员一起工作,对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尤其重要。


三、构建“业务对象—业务过程—业务规则”

数字化转型核心方法论


很多企业在推行数字化的时候,天然的以为,我应该按照部门/功能来划分数字化。比如说,人力资源部门马上就想到人力资源如何数字化,财务部门马上就想到财务如何数字化,但这么发展数字化,不仅会形成信息孤岛,还会陷入“打补丁”的系统功能开发状态,以至于最后系统模块间隐藏了很多潜在的、无法预见的逻辑冲突和矛盾,这样发展出来的数字化是不能支持企业快速发展的,甚至还会严重拖累企业的发展效率。

华为认为数字化转型不是针对哪个部门/职能的,而是针对业务对象、业务过程和业务规则顺次开展的。

比如:一家汽车厂,它的业务对象不是车,也不是人,而是“客户使用这台车的全流程体验”,即:一台车性能、颜色、型号等等不仅要记录在案,而且这个车是在哪家4S店卖出去的,卖出去后,它是否发生了事故,在哪里维修的,买的是哪家公司的保险,是否参加了车友会等等,这些业务过程被记录下来后,就会得到一些规则,即:什么样的人最喜欢买哪种型号的车,哪家4S店销量最好等等,那么这家车厂就能更有针对性的找到目标消费者群,以及更大力度的支持销量好的4S店。这种思路,其实本质上是把企业变成了一个(服务)平台,它是要共建一个产业的生态系统。

再比如:对于猎头公司而言,它的业务对象不是要找的那个人,而是每一个可能的这个人的完整的职业生命周期。比如:这个人为何入职这家公司?为何跳槽了/换公司了?他希望自己如何发展?他的追求是什么?他身上有哪些独特的品质/价值等等;同时还要定义另外一个业务对象,就是企业的需求,即这家企业所在行业价值链的哪些环节,它的发展战略、业务布局、岗位构成及需求,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等等是怎样的,两个业务对象相互映对,你就会发现,这已经不仅仅是为一家公司招人,还能找到这个潜在人员在其职业发展生涯中,哪些企业能够出现/匹配在其职业生涯的哪个环节上。这些数据积累起来,就能够找到一些规则,这不仅能满足现有业务需求,甚至能挖掘出更多的业务需求。


启发:其实业务对象的定义是很有挑战性的,对于建筑企业而言,笔者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是业务对象也许可以定义为“业主使用建筑产品的全流程体验”,并将施工企业自身也打造成一个(服务)平台,从替业主解决融资问题,到竣工验收、回访与维保、直至物业管理等等,构建一个围绕施工价值链顺次展开的产业生态系统。


由此可见,数字化转型需要从高层入手,从底层架构出发,重新理解与系统梳理业务,数字化转型对于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是必经之路,但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全公司从上到下充分的重视还不够,还要掌握合适的方法,才能成功完成转型。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