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滨
上月中旬,中国建筑公布了2022年年报,作为中国最大的建筑企业,又交出了一份闪亮的答卷,全年新签合同额3.9万亿元,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财富》“世界 500 强”排名跃升至第9位,ENR“全球承包商250强”首位。作为中国建筑业的标杆和引领者,本文对中国建筑2022年年报中的亮点进行解读,希望给行业内企业一些借鉴和参考。
根据公司判断,在未来房建业务发展上,一方面,中国城镇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中国房建市场仍然蕴含着强劲的发展动能和较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未来房地产增量市场预计将趋于平稳,行业将由规模扩张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一些细分领域,业务也快速增长,多点开花。在公路领域,新签合同额 1,231 亿元,同比增长 37.3%。在生态环保领域,新签合同额 1,134 亿元,同比增长 35.3%。在铁路领域,新签合同额 333 亿元,同比增长 30.4%,在机场领域,新签合同额 503 亿元,同比增长 9.5%。
国家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持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积极推进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等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增强超大城市的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完善大中城市的宜居宜业功能,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中国建筑紧跟国家战略,聚焦在核心区域,新增土地储备超九成位于一、二线城市,其中位于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等一线城市、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的新增土地储备占比超 85%,土地储备结构进一步优化,公司2022年实际增员14165人,其中地产开发人员增加5436人,也显示出公司对房地产业务后续发展的信心。
在海外,中国建筑实行多元发展格局,立足传统优势领域,发力隧道、新能源、水利水务领域业务,积极探索“融资+设计建造”、投建运一体化等多种业务模式。同时,公司持续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国际伙伴资源优势,与西班牙、日本等国企业合力开拓深耕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等国市场,加大与所在国头部企业的合作力度。
2022年,中国建筑投入了498亿元用于科研开发,近三年累计投入达到了1153亿元,公司研发人员比2021年增长18.7%,其中博士和硕士分别增加133人和1027人。
公司确定了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两大主攻方向,从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攻关行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绿色低碳建造技术、探索建筑产业化数字化技术几个方面开展科研工作。依托全产业链业务布局,建立起覆盖建筑产品研发、设计引领、专业制造、科技建造、智慧运维的技术体系,持续攻坚基础设施、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拓展新材料、新装备、新能源、新基建、数字化、生态环保等业务领域,计划到“十四五”末成为公司一个重要的业务板块。
在组织管控方面,公司总部定位为战略管控型总部,履行“引领、服务、监督”职能,对二级子企业坚持放活与管好相统一。二级子企业根据公司授权开展经营,根据承担责任的大小享有相应权限。对于劳动密集型、成熟度较高的业务,通过加大授权,扩大市场接触面,加快市场反应速度,提高服务质量。对于资本密集型、成熟度较低的业务,通过统一管控有效规避风险,通过集中资源快速冲击和突破目标市场。子企业协同发展逐步迈出坚实步伐,中国建筑六局与中国建筑丝路战略性协同联动取得初步成效,中国建筑东北院与中国建筑北方启动战略性重组。
在内部管理方面,公司致力于实现管理的标准化、技术的标准化和工作的标准化,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标准化和信息化的“两化融合”,提高工作效率,实施“底线管理”,提升产品质量,降低运营成本。全面开展“厉行节约 勤俭办企”专项行动,公司百元收入管理费1.65元,同比下降9.6%
在风险控制方面,公司完善“大商务管理”实施组织体制,加强精益管理,优化协同机制,系统提升项目盈利能力;以抓销售回款为核心,以现金流管控为抓手,动态监控房地产项目效益,确保投资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督导子企业做好运营策划,提升运营管理能力,强化运维绩效考核,切实保障投资回款。
2022年,中国建筑公司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3.94%,较2021年的15.93%有所下降,经营利润率的降低是导致净资产收益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在与其他建筑类央企相比较时,中国建筑的净资产收益率仍然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业绩,公司制定了2023年的计划目标:新签合同额将超过4.2万亿元,营业收入将超过2.2万亿元。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内部精细化管理做支撑,相信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