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央企经营考核指标变化对建筑央企的影响

作者:梁华龙

2023年1月5日,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提出“一利五率”的中央企业2023年经营指标体系: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资产负债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和营业现金比率。同时,将“一利五率”的目标定为“一增一稳四提升”:“一增”指确保利润总额增速高于全国GDP增速;“一稳”指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四提升”指净资产收益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营业现金比率4个指标进一步提升。

这次央企经营指标体系调整表面上来看相差无几,实则背后大有门道。经营业绩考核向来被称为央企经营活动的“指挥棒”“风向标”,而考核指标的变更与调整折射出的是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本文拟通过对央企经营指标体系调整变迁历程、实施背景、产生影响进行初略的探讨,并结合建筑央企的具体情况与实践提出相应的应对之道,以期更好地推进建筑央企高质量发展。

央企经营指标体系调整的演进路径

国资委早在2003年挂牌成立之际,就着手构建央企经营责任制考核体系,以确保央企有效落实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经过近20年的具体实践与发展渐变,央企经营业绩考核的导向性和目标性愈发鲜明和突出。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为突出考核重点,引导企业积极适应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要求,加快提质增效升级,国资委开始推进中央企业功能分类考核。2019年到2022年,国资委初步建立了中央企业经营考核指标体系,后续不断迭代优化,先后形成“两利一率”、“两利三率”和“两利四率”经营指标体系。2023年年初,为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国资委将中央企业主要经营指标由原来的“两利四率”调整为“一利五率”,并将指标总体目标由“两增一控三提高”调整至“一增一稳四提升”,进一步推动中央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图片

经营指标体系的不断演进,反映了国资委引导企业经营管理底层逻辑的变化。“两利一率”指标相对粗放,引导中央企业讲求效益,做大规模,同时控制负债风险,保持一定的偿债能力。“两利三率”开始注重研发,引导企业关注核心技术竞争力,同时强调经营效率,重视发展质量。“两利四率”增加全员劳动生产率指标,是将员工效能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重要体现,引导中央企业改善劳动力配置效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从“两利四率”到“一利五率”,国资委进一步将体系完善和升维,指标聚焦企业经营本质,将净利润调整为净资产收益率,推动企业不断关注权益资本的投入产出效率,重视自身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将营业收入利润率调整为营业现金比率,强调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关注账面利润的基础上,更应关注现金流的安全,注重可持续投资能力的提升,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经营业绩的“含金量”。新的经营指标体系不仅重视价值增长,更注重经营效率、强调风险防控、鼓励技术创新并关注人力效率,符合现阶段国有企业经济主导作用和战略支撑作用。

经营指标体系调整对建筑央企的主要影响

总体来说,这次央企经营考核指标体系的调整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即用净资产收益率(企业净利润/平均净资产的比率)替换净利润指标、用营业现金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的比率)替换营业收入利润率。预计央企也会充分重视,使用各种方式来提升经营质量,以满足监管考核要求,未来净资产收益率和现金流持续改善大趋势明确。

其一,新增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央企的考核指标,相较于单一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可进一步拆分为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净利率,对于盈利质量的考核更加全面。对建筑央企来说,在保持“资产负债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提升净资产收益率需要进一步提升净利率和总资产周转率综合表现。

其二,新增营业现金比率考核,这也是近几年首次将现金流相关指标纳入央企考核,表明监管对于央企实际经营质量更加重视,也与资本市场评价指标更加契合。八大建筑央企整体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与归母净利润比值自2015年的218%下降至2021年的33%,随着国资委对现金流考核的重视,预计建筑央企经营性现金流有望明显改善。

其三,资产负债率由“控”改“稳”,有利于减少建筑央企资金束缚,加快项目推进。2022年国资委对央企整体资产负债率考核要求为“控制在65%以内”,以压降为主要目的,约束相对刚性;而2023年表述则为“资产负债率总体保持稳定”,具备一定弹性空间。建筑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此次考核目标的调整,有助于建筑央企减轻资金束缚,保持合理的债务融资规模,加快在手项目推进,同时减少永续债等高成本融资工具发行,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建筑央企应对考核指标体系调整的对策分析

考核指标体系的新调整凸显出发展理念的新变化。建筑央企要顺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主动适时调整经营策略,切实理顺发展思路,秉持“拼质量、增效益,压两金、控成本,活存量、优增量,稳杠杆、控风险”24字经营方针,努力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从要素驱动发展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从注重当期业绩完成向注重长期价值增长转变,全方位增强价值创造能力,确保各项考核经营指标取得新成绩、迈向新台阶。

01
  拼质量、增效益

用净资产收益代替净利润是这次央企考核指标体系变化的主要方向。该指标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更能真实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状况,尤其是当前央企正在不断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该指标更有利于提高上市建筑央企的市场估值水平。

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要求建筑央企切忌再走盲目追求规模和数量扩张的老路。要通过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实现质量、规模、效益“三维均衡发展”,跳出“跑马圈地”的旧窠,加大对存量资源的盘活力度,大力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更加重视收入质量,走一条内涵式、集约型、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现有利润的营收和有效益的增长。

02
压两金、控成本

用经营现金流指标取代营业利润率指标是这次央企考核指标体系变化最突出特点。现金流被称为企业的生命线,企业只有赚到真金白银,现金流充沛稳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企业利润再高,但总是“缺钱少粮”,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建筑央企业要眼睛向内、苦练内功,狠抓成本费用管控,加大一般性管理费用和非生产性开支的压降力度,高度重视“两金”管理,大力清收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回笼,加快存货周转,积极清理无效库存,确保“两金”增幅要明显低于营业收入增幅、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比增加的管理目标,坚决挤掉业绩中的“水分”,实现有现金流的利润,保障建筑央企健康有序发展。

03
活存量、优增量

建筑央企要坚持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两手抓”,唱好唱响专业化整合、技术创新、有效投资“三部曲”:

一是借助专业化整合的契机,采取各种行之有效方式,主动整合和利用好已有资产,进一步加大“两非”剥离和“两资”处理和3个“清理”工作,最大限度避免资产的闲置浪费和尽可能挖掘出使用价值。

二是结合自身发展短板和建链补链强链的要求,全方位开展技术创新,加大建筑原创、关键和核心技术的投入,加快推行建筑数字化嫁接和智能化改造,从根子上破解“卡脖子”难题。

三是结合能源建筑产业转型的需要,合理把握投资节奏,稳步扩大有效投资,做好全寿命周期管理,加紧推动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综合效益高的“小而美”、“好而精”的项目落地,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一哄而上,实现价值投资和高质量投资。

04
稳杠杆、控风险

对于高负债类的建筑央企来说,资产负债率考核指标由“降”转“稳”是一大利好,也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客观实际和现实要求,因为一味地大力去杠杆显然已经难以满足稳增长的要求,只有在稳杠杆的基础上才会有助于确保企业发展的进一步企稳。

但是,建筑央企减负降债仍不可放松丝毫,因为债务总要在一定时间后偿还,如果杠杆率过高,实际上就是透支未来,而且容易引发巨大风险。对此,建筑央企要对债务管理保持高度重视,切实强化对所属企业债务的刚性约束,坚决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和过剩产业的债务处置,重点关注流动性风险,主动限制高资产负债率企业过度融资,积极借助资本市场开展债务重组,确保稳增长、稳杠杆与防风险的动态平衡,努力实现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