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经理手册

智慧建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展望

作者:王巍




01
智慧建筑的演变逻辑

智慧建筑脱胎于智能建筑,目前普遍的观点认为,最早的智能建筑诞生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建设的一个办公大楼首次采用了计算机技术来控制大楼内的空调、供电供水、照明、消防等,同时采取了语音对讲服务等,后来各国开始纷纷效仿,其中,欧洲国家诞生了很多富有特色的智能建筑,而我国的智能建筑最早始于香港,后来陆续发展至大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建设的北京发展大厦和广东国际大厦被认为是国内最早的智能化建筑。目前,行业内对智能建筑的认识还有所差异,但根据我国《智能建筑设计标准》来看,普遍的观点认为:智能建筑必须具备建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和通讯网络设施设备等。今天,智能建筑已经是现代化建筑的标配。

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即5G、大数据、云计算、AI、物联网等的快速发展,智能建筑的应用领域和范围更加广泛,智慧建筑应运而生。智慧建筑就是在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筑体,同时融合数据挖掘与应用、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等新兴技术,为建筑体的居住者、使用者、管理者提供智慧化服务。智慧城市则是在智慧建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前沿性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人与建筑体/城市基础设施,工业化设施设备自然交流与互动,并进一步推进城市治理智慧化(利用“城市大脑”的指挥中心功能,收集城市数据,优化城市各种资源配置,强化城市风险管控等)、城市公共服务智慧化(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政务等)。


02
智慧建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目前全世界都在大力发展智慧建筑,智慧建筑的发展程度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志。同时,智慧建筑的发展涉及相关学科较多,很难只通过建筑业这一个单独行业来实现,因此当前很多建筑企业都在积极与各种科技型公司合作,但总体来看,当前有实力开发智慧建筑的相关企业少之又少,智慧建筑行业的发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政策面来看,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智能建筑和智慧建筑的发展。根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建筑行业将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筑等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化改造;推行城市楼宇、公共空间、地下管网等“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

2021年,我国31省市相继提出“十四五”期间智能/智慧建筑行业发展规划,规划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1)建设智慧社区,主要体现在推动水、电、气等配套设施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2)依托5G建设、智慧城市平台,构建智慧楼宇、智慧安防等社区智慧服务体系;3)除住宅外,对牧场、工业园区实施智能化改造。

从市场规模来看,2015-2020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需求规模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统计数据,2020年,全国存量智能建筑投资规模为3146亿元(相比于2015年的2441亿元,增长28%),新增智能建筑市场需求规模为2590亿元(相比于2015年的2864亿元有所下降),总市场规模为5736亿元(相比于2015年的5305亿元,增长8%)。到2026年,预计新增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达到3968亿元。

从发展趋势来看,智慧建筑务必坚持“以人为本”,并积极推进与新兴IT技术相融合。

“以人为本”方面,建筑终究是为人服务,因此智慧建筑应该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实现人性化施工,同时智慧建筑的运营管理方面,应由管理向服务转型,丰富智慧建筑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内容,促进智慧建筑人性化发展。

与新兴IT技术相结合方面,目前正在朝着云服务与大数据方面快速发展,通过云服务,建筑企业的IT人员可以不受物理空间的限制,实时在线化办公与提供远程集中化的管理服务,因此也可以大大提高生产和工作效率。大数据方面,建筑企业可以通过积累的各类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挖掘,将其应用于业务管理流程的各个环节,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加深加强各种系统的集成,除了不同企业管理软件系统间的集成,更包括应用无线智能可穿戴设备、无线传感器,比如智慧安全帽等各种智能设备和技术。

除了趋势以外,还应积极面对智慧建筑发展所面临的诸多困局,例如标准不统一与缺少平台化的发展模式,这些困局的突破,也代表着智慧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标准不统一方面,目前建筑行业全生命周期管理还缺乏统一的标准,设计院的设计图纸,总包、分包的施工标准都不一致,信息、数据标准的不规范不一致是智慧建筑发展的一大障碍。同时系统集成方面,数据来源不统一,口径不一致,数据属性的多元化也使得数据无法对系统提供的服务或系统决策提供有效支撑。

对此,国家建筑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加快推进总体规划和建设标准的统一化,企业层面也应尽力采取可兼容的各类信息系统,及统一数据标准和数据口径。

其次,缺少平台化的发展模式,平台化的发展模式背后是平台化的发展思维,建筑行业的发展目前更多的还是产品思维,以产品的交付为核心,只要能按时并保证质量的交付产品就算是成功了,而平台化思维更多的是强调开放与共享。产品、供应商、相关合作方、业主都可以当做一种资源来看待,各资源方在平台上可以实现多种形式的资源共享与互补,进而实现共赢。从系统实现上,各方可以形成平台一级的统一开发框架、逻辑和界面,这样就可以实现系统最大的兼容性和各方的经验共享与复制。

面对智能/智慧建筑的发展机遇和困局,我国建筑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应对:

一、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其中构建数据治理体系是基础,对数据资产的充分利用是关键。即:建立数据规范和数据标准、不断提升数据质量,进而保障数据共享与使用安全。围绕数据治理体系,建筑企业还可以考虑构建数据资产中心(多维度数据展示与查询)、数据质量中心(数据质量核查)、数据安全中心(数据安全等级、权限管控)和数据标准中心(统一数据标准与口径)等。组织保障方面,大型建筑企业集团还可以考虑成立数据治理管理委员会,实现全公司数据管理的统一协调。

二、从打造智慧工地入手,并与企业管理系统实现无缝对接。目前很多企业都在积极推进将机器人应用在建筑工地上,例如:混凝土施工机器人、智能随动式布料机、外墙喷涂机器人、地坪研磨机器人等。除了机器人技术以外,通过智能硬件和5G技术等,可将施工现场的进度管理、质量、安全、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进行实时数据采集,采集后通过数字化平台对数据进行高度集成与分析,以实现远程智能监控、现场资源最优化配置等,同时将此平台与企业EPR系统、专家决策系统等企业管理子系统进行打通,实现真正的管理“智慧化”。

三、构建智慧建筑生态圈系统。围绕自身业务圈、信息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构建企业生态蓝图,带动各方共赢发展。例如和物资供应商信息系统实现局部对接,实现实时数据采集与在线采购下单,通过整合数据资源实现效率提升与成本控制。

智慧建筑的发展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创新可能性,这既需要承接行业原有的成功和成熟经验,更重要的是结合数字化思维,虽然智慧建筑的数字化发展还相对迟缓,但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及建筑行业人员的不懈努力,智慧建筑的未来一定前景广阔。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

客服

电话客服

021-61997709

联系邮箱

hywit@hywit.com

反馈

置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