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卢小涛
县域经济是指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一种行政区划型经济,是“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接口桥梁,是典型的区域经济、特色经济、个性经济、差异经济。县域是我国资源禀赋最丰富的区域,占据国土总面积的93%,布局我国84%的世界自然遗产、77%的国家风景名胜区、68%的国家森林公园、70%的人口和45%的地区生产总值。县域的发展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城建设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县城建设的任务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从国家层面看,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2022年7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十四五”时期推进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推动城镇化质量不断提高。
从地方层面看,2022年7月,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鼓励各县(市)竞相发展,实现弱县赶超、强县跨越,力争到2025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以上的县(市)分别达到20%、65%、95%。2022年6月,辽宁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共同富裕程度、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新突破,主导产业支撑带动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大幅提升。2022年7月,河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领跑者”企业培育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到2023年,培育上市企业8至10家(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及境外主要证券交易所)。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3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3500家,“领跑者”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到2025年,上市企业达到30至50家。全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500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5000家,“领跑者”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到3.5%。2021年,浙江省牵头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深入实施做大产业扩大税源行动和提升居民收入富民行动,“一县一策”推动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基本构建了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1+2+26+N”政策体系。2019年7月,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至此,我国县域经济发展领域,形成了从国家到地方,涵盖专项规划、指导意见、实施意见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从目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实际情况看,补短板、强弱项是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选择。我国县城数量多、规模不等、发展水平差距大,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县城发展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市政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补短板的任务较重;二是产业特色优势不足,缺少实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三是产业平台低效发展,产业集聚能力偏弱、综合效益偏低;四是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从国家及地方政策、规划看,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工作包括:一是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稳定扩大县城就业岗位;二是完善市政设施体系,夯实县城运行基础支撑。包括完善市政交通设施,畅通对外连接通道,提高县城与周边大中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扩大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等覆盖面;健全防洪排涝设施,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老化管网改造,推动老旧小区改造,推进数字化改造。三是强化公共服务供给,增进县城民生福祉。包括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扩大教育资源供给,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完善社会福利设施等。四是加强历史文化和生态保护,提升县城人居环境质量。包括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打造蓝绿生态空间,推进生产生活低碳化,完善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增强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等。五是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
总体看,市政及交通设施、防洪排涝、民生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医疗卫生、文体教育)、水务环保工程是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也必将成为我国县域经济投资建设的重点。
1.践行国家战略,优化经营体系,深化业务布局
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条件,发挥好专业优势,围绕属地内重大战略和县域产业特色,推进营销机构前移,构建由省会城市到地级市、较大县级市的系统营销网络,完善区域营销机制,打造获取第一手项目信息高质量渠道,推进重点区域属地化深耕细作,由经营项目向经营城市转变。再者,围绕区域内社会和民生热点、痛点、难点,深化业务布局,有序提高市政交通、生态环境业务。创新合作模式,以与地方企业混改、项目合作、股权合作等方式积极获取优良资产运营及资源类等业务,强化企业与区域发展的纽带关系。
2.强化资源整合,深化央地合作,发挥“头雁”作用
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作为国有企业要主动承担起强链补链固链重任,积极寻找外部优质产业链资源,建立并动态管理外部资源库,为区域供需对接、招商引资等奠定基础。积极通过资金对接、产业对接、技术对接、智力对接,发挥在区域功能区建设、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的主力军作用。通过社会公益、救助扶贫、慈善捐赠、抗震减灾等,向区域提供更广范围的公共服务。协同地方政府积极推进区域市场环境建设,助力区域建设一个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持续增强央地粘性。
3.落实“双碳”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助力高质量发展
作为传统的工程企业,在融入县域经济发展中,要切实推进既有建筑节能管理和绿色化改造,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积极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成果和手段,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技术体系,以新发展理念赢得市场认可。同时要充分尊重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规律、现有产业基础、要素禀赋、规划要求等内容,强化高端对接,积极参与地方数字化规划,以数字化示范样板项目引路,围绕典型应用场景打造数字化综合服务能力,以全周期的综合服务方案赢得当地政府的信赖。
欢迎转发,禁止以本文编辑版本转载,如需转载请与【慧朴精益建造】微信公众号联系开白名单,021-61997709。